第338章平衡破了

陳青兕看著坐在自己下首的上官儀、薛元超,意氣風發。

有了這兩位低頭,大局已定。

上官儀、薛元超看著上首神采飛揚的青年,心情有些複雜,但念及《春江花月夜》卻也沒有任何脾氣。

上官儀由衷道:“在下並非不知南朝齊梁文風存在的弊端,只是一直不知從何入手,只能徐徐圖之。

陳先生這一首《春江花月夜》,一掃齊梁風氣之疲弊,又能兼顧宮體之優美華麗,讓人愛不釋手.”

陳青兕自然知道《春江花月夜》的威力。

這首《春江花月夜》未必是最好的唐詩,但毫無疑問在宮體詩這類裡,它的地位是卓然的。

宮體詩的存在本就有著一定的約束,宮體宮體,說白了就是宮廷文化,內容都被束縛住了,並不適合推向大眾。

淘汰是必然的結局,只是受困於發展趨勢,受困於帝王喜歡。

這才有了發展的基礎。

少了帝王的支援,宮體詩缺乏推廣的土壤。

對於大半輩子都在專研宮體詩的上官儀、薛元超來說,他們不可能對此毫無察覺,尤其是李治並不似先帝對於宮體詩情有獨鍾。

這些年宮體詩已經有頹廢的勢頭的,只是因為有他們三人支撐而已。

故而面對註定走向衰落的宮體詩,《春江花月夜》就是他們這一輩子在宮體詩上追求的極限。

如果面對《春江花月夜》依舊不能讓上官儀心服,那陳青兕就有理由對其下狠手了。

陳青兕不願直接對上官儀出手,倒也不是心善,而是不願讓關東五姓坐收漁人之利,也要給李治一個交代。

現在上官儀、薛元超出現在了他的面前,足以表明兩人尚可挽救,並沒有一路黑到底。

陳青兕道:“想要掃平齊梁風氣之疲弊,只靠一首《春江花月夜》並不足夠。

宮體詩便如曇花,美則美矣,卻易凋零。

與其在凋零之後,追悔莫及,不如將一切美好,保留在它最美的時候.”

這就是《春江花月夜》存在的意義,它的存在給宮體詩帶來的昏暗的詩文時代劃上了圓滿的句號,也給後來千姿百態的盛唐詩篇開啟了全新的篇章。

上官儀、薛元超沒有想到陳青兕說的如此直接,如此乾脆,就算心有準備,一時卻也不知怎麼開口。

陳青兕好整以暇,等著兩人的答案。

其實並不是他心急,而是面對不同的老闆,處理事情的方式就得不同。

李治的性子偏急,處理事情喜歡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哪怕用些卑劣的手段,他都不會在意的,結果好就好。

經過他掀起的文壇改革的風波,已經持續大半年了,是時候徹底結束,到此為止。

由他來整改大唐的風氣,配合科舉,削弱朝廷對關東士族的依賴。

上官儀道:“會不會急了一些?”

陳青兕道:“這個問題,在下給不了你答案。

誠然,有些事情徐徐圖之,確實能夠將影響減至最小。

可上官侍郎自問一下,你可有那麼多的時間?”

上官儀臉色一僵,作為中書侍郎,他常伴李治左右,為其起草詔書,深知對方的厲害。

他可以坐視自己與陳青兕鬥,可現在這邊竟然已經輸了,如果還強撐著,自己絕不會有好日子過。

念及於此,上官儀眼眸中透著一絲恐懼,頷首道:“某知道了.”

薛元超的心思反而要淡一些,最早得到陳青兕反對宮體的時候,他反應最是激烈,可隨著道心破碎,陷入迷茫,隨著《春江花月夜》的出現,隨著今日面對面的與陳青兕細談,他反而有些期待沒有宮體詩文所束縛,大唐文壇未來的日子。

面對推廣盛唐體的陳青兕,薛元超是真心實意的向他求教,盛唐體未來的發展。

陳青兕固然有心得一個文儒領袖的頭銜,給自己的政治生涯,增加籌碼,卻也存著真心推廣盛唐體的念頭。

唯有他知道黑暗過後的天明是何等的燦爛輝煌。

所以面對薛元超的提問,陳青兕很耐心的將唐朝詩文的未來發展趨勢以自己對盛唐體未來展望的形勢說了出來。

上官儀聽得有些入神。

而薛元超是嚮往。

歷史上上官儀因政治需要,一直維繫著宮體詩的地位,而薛元超因為受到貶黜,從而思想轉變,後來發達拜相,支援楊炯、王勃、盧照鄰推動了文壇風氣的變革。

足見更為年輕的薛元超,比上官儀更容易接受新奇正確的東西。

顯然道心破碎的薛元超,在陳青兕這裡完成了重組,接受了正確的思想。

而上官儀也因為對李治的畏懼,對大勢的脅迫,被動接受。

但不管如何,兩人的妥協,壓垮了宮體詩文的最後一根稻草。

固然有一部分繼續堅持,但面對已經成勢的盛唐體,面對聚集了大量人望的陳青兕,面對宮體詩的巔峰《春江花月夜》,面對初唐四傑以及一眾才子的攻城略地,勝利的天枰已經完全向陳青兕這邊倒了。

陳青兕也並沒有趕盡殺絕,他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封殺宮體詩。

儘管宮體詩發展至今屬於文化糟粕,但也屬於華夏曆史的一部分,固然大多數都是圍繞女人宮廷而作,卻也不乏經典詩篇,沒有必要一杆子打死。

只是面對輝煌的未來,宮體詩註定會泯滅於此的。

大唐皇宮內苑。

李治最近頭疼的有些頻繁,武皇后正好習得一手按摩技巧,他常來內苑接受自己皇后的侍奉。

武皇后感受著肩膀上柔柔的力量,也略感放鬆,他見一旁有著一本書,隨手取過,卻是陳青兕的詩集,讀得這一頁,正好是已經風靡整個京畿士人的《春江花月夜》。

對於陳青兕以迅雷之勢,整合了上官儀、薛元超的力量,李治特別滿意。

上官儀、陳青兕都是他用來掌控文壇話語權的手段,兩人因理念不同,起了矛盾,他並沒有直接干涉。

理由簡單。

勝者為王。

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就意味著勝利一方更有資格接受這項艱鉅的任務。

但他決計不想看到雙方斗的兩敗俱傷,讓關東士族看笑話,也一直在關注動向,準備隨時干涉,避免進一步惡化。

隨著上官儀、薛元超的下場,隨著他那個叔父的介入,李治一度以為陳青兕這回要遭殃了。

哪裡想到他竟靠著一首《春江花月夜》完成了對於上官儀、薛元超的絕殺,而且動作態度乾淨利落,不傷及彼此的核心力量。

李治對於這種結果,最是滿意不過,看著手上的《春江花月夜》,忍不住讚歎道:“以一首詩來定文壇,古往今來,唯此一人爾.”

武皇后掩口輕笑,說道:“妾身聽孃親說,宮外人都言陳先生便是文曲星降世。

妾拜讀了先生幾首佳作,亦覺得如此.”

李治眯眼道:“陳愛卿是文曲星,那朕是什麼?”

武皇后敢說這話,心裡早就有了預備的答案:“妾聽聞凡出聖君,必有文武曲星相輔。

陳先生這位文曲星的出現,不正是因為陛下乃千古聖君!先有陛下,才有陳先生。

若無陛下慧眼識珠,就陳先生的出身,焉能進入廟堂?”

李治聞言哈哈大笑。

武皇后這話是說到他心坎上了。

看著有些疲態的李治,武皇后說道:“陛下為國操勞,妾實在擔憂。

國事重要,陛下的身體更加重要.”

李治在這方面一直都是逞強的,可這一次卻出現了一定的遲疑,過了片刻,才道:“朕何嘗不想好好休息?天下事務如此繁雜,各方事務,決於朕一身,哪裡抽的空閒?”

武皇后心疼道:“諸相公皆是當世英才,細末之事,交由他們處理便好.”

李治輕哼一聲:“婦人之見!”

他並不想與自己的皇后說太多政務,閉口不言了。

李治不是沒有想過將手上的權力分出去一些,讓自己輕鬆一些。

但每當有此念頭,他便會立刻放棄。

作為一個皇帝,他手中的權力是不能輕易分出去的。

有資格接受的唯有兩類人:宰相、太子。

李治有過被架空的經歷,長孫無忌、褚遂良兩人仗著自己宰相的身份,獨斷專行,不將他這個皇帝放在心上。

至於太子?

且不說李弘現在的年紀,不足以擔負重任,即便到了適齡時間,權力又豈能輕易交給太子?

有玄武門之變在前,又有李承乾造反在後,李治本就心思深沉,略帶多疑,更會吸取教訓。

無人可以為之分憂,李治也只能硬抗。

隨著上官儀、薛元超的服輸,盛唐體在京畿的推行便無往不利,沒有受到額外的干涉。

漸漸地士人也體會到了盛唐體第一個優勢:自由簡單,入門極低。

就如最初長安城裡流傳的汙糟詩句一樣,即便是大字不識的文盲,在特定情況下也能隨口編幾句打油詩,何況是寒窗苦讀多年計程車人?或許做不到流傳千古,卻也能夠信手拈來,比之宮體詩需要用心堆砌詞藻,用心引用典籍,簡單的不止一星半點,一步一步地,在各方力量的推動下,盛唐體只用了半年時間,開始取代宮體詩,成為了宴飲遊玩的主要娛樂專案,一項為士人接受的娛樂活動。

陳青兕這位盛唐體的推行者,隨著盛唐體的普及,坐在家裡啥也不幹,士林人望亦滾滾而來。

顯慶六年,十月五日。

這一天,風和日麗。

陳青兕愜意的攤在胡床上,在檔案室的院外曬著太陽,看著卷宗。

經過足足一年半的休整,唐王朝的經濟民生都有了顯著的提升,連年征戰導致創傷的國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

天下無戰事,陳青兕所在的兵部自然清閒。

陳青兕處理事情本就是利索,每天只需一個時辰,既能處理好所有的事務,餘下時間都用來學習軍事理念。

這日亦是如此,關中的十月,天氣已經轉涼,躺在胡床上曬著緩和的陽光,看著書,特別愜意,腳丫子都不自覺的一抖一抖。

便是有人步入院內,都不知覺。

“陳侍郎!”

陳青兕聽得叫喚,這才慌忙起身,見兵部尚書姜恪在一旁微笑而立,趕忙起身行禮。

“見過姜尚書,下屬失禮了.”

姜恪自從選擇躺平之後,發現生活越發滋潤,政績考核皆獲甲等,對於陳青兕這個能幹的手下,也更滿意,更何況陳青兕固然因為能力,常出風頭,可對於自己這個上司,還是很尊重的,兩人相處的很是愉快。

“無妨!”

姜恪道:“整理一下衣著,陛下特派兵士前來通傳,讓我二人速速進宮.”

陳青兕一聽此話,立刻知道太平的日子,怕是到頭了。

陳青兕在兵部過得清閒,但李治會時不時的派人請他入宮商議一些事情。

通常都是由太監內侍前來召請,也只他一人。

現在來人是兵士,又請的是他們兩人,足見並非小事。

兩人一併騎著馬抵達了皇宮,然後步行入宮。

李治在承慶殿,兩人抵達的時候,兩位當值的宰相許敬宗、許圉師在場,在議政廳的任雅相也先他們一步抵達。

兩人行禮過後。

李治揮了揮手,示意任雅相將手中的國書遞給姜恪、陳青兕二人。

姜恪先看,陳青兕其後。

國書是新羅的求援國書,這些年新羅的求援國書,李治收到不少,但都為他們尋各種理由推諉了。

這一次卻無法推脫了。

如果新羅國書上寫的情況屬實,新羅與百濟的戰事惡化了。

“陛下,新羅所述情況,可以確認?”

陳青兕問了一句。

海東三國的情況表面上看是高句麗、百濟圍毆新羅。

實際上各有情況,高句麗不敢全力進攻,儘管唐軍這些年一直在邊境上和稀泥,可高句麗卻不敢賭唐軍會不會突然閃電奇襲,故而大半國力都得安排在西北一線,進攻力量不足。

百濟則存著佔便宜的心態,他並不願意幫助高句麗吸引火力,只是時不時的發動進攻,今天佔一個村,明天搶一個縣,見好就收。

新羅則是藏拙,留著一定力量用來與唐軍爭奪海東土地。

三方都放不開手,故而一直維持平衡。

如果真如新羅說的那樣,即表明平衡打破了。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遺憾的青春年華

許七安19

盛夏晚青天

玖楠兮

小可憐懷孕嫁豪門,被顧總寵哭

木兮柳

重活之都市傳奇

空心的羊羽

始於暮夏

月似卿

憂無離

寧燈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