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將倭國趕離朕的銀山

陳青兕得到劉仁軌的回信,看著黑齒常之在戰場上的表現,也滿意地點了點頭,這頭猛虎終於露出了爪牙。

對於黑齒常之表現出來的實力,是一點也不例外。

這位仁兄可在打的巔峰時期的吐蕃一點脾氣也沒有的大將,論及軍事實力,放眼將星雲集的大唐都是出類拔萃的存在。

為此他還特地寫了一封信給黑齒常之,以示嘉獎。

至於對劉仁軌的問題,陳青兕早有決定,他並沒有讓劉仁軌繼續進攻,而是守著攻佔的土地,讓劉仁軌一邊安撫民心,一邊瞭解周邊的地形,收買可用可信之人。

至於進攻之事,陳青兕在等,既等李治的授權,也在等倭國的反應。

陳青兕並不打算此次一舉覆滅倭國,倒不是實力不行,而是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得到李治的支援。

小日子畏威不畏德不假,但基本的民族韌性還是有的。

想要讓他們臣服並不容易,更有可能步入歷史上明朝安南事故,讓唐軍陷入戰爭泥潭。

倭國位於大海之上,軍隊後勤補給困難,真陷入泥潭,對於大唐極為不利。

畢竟倭國給大唐當兒子都不夠資格,哪有成為對手的榮幸,讓唐廷將心神放在他們身上。

這個時代大唐的對手只有兩個,一個吐蕃,一個大食,當然內部可能還有一個。

總而言之,倭國當前的一畝三分地,不值得唐軍對他勞師動眾。

當然,陳青兕也不打算因此放過倭國,得打斷他們的骨頭才行,讓他們以後見著唐大人第一反應就是彎腰行禮。

或許以後,大唐真就舉目無敵的時候,能夠一腳將之覆滅。

陳青兕的奏疏橫跨東海,送到了洛陽。

李治向來都是一個愛折騰的皇帝,沒事也得弄點事情出來。

歷史上李治就對經營東都很感興趣,多次來洛陽辦公。

只是因為陳青兕的出現,唐朝的經費一直很緊張,讓李治安分了一點,並沒有如歷史上那般奔波於長安、洛陽兩地。

隨著一年餘的休養,朝廷經濟情況有所好轉,李治在今年年初,下令擺駕洛陽,打算在洛陽住上一段時間。

故而陳青兕的奏疏直接送到了洛陽,送到了房仁裕的手上。

不錯,正是從百濟返回中原的房仁裕。

房仁裕回到了洛陽,面見了天子。

李治並沒有責罰他,而是勉勵了幾句,不久之後,便安排他擔任兵部侍郎,在廟堂中樞任職。

陳青兕是有直達天聽的權力的,不過他對於這個權力,從來不濫用。

他的奏疏走的是正常流程,傳到兵部,然後由兵部傳到議政廳的宰相手上,經由宰相稽核,再傳到李治面前。

陳青兕離開的這年餘間,廟堂發生了不少的事情。

其中事關兵部的便是原兵部尚書姜恪升遷了,同中書門下三品,取代了老上司任雅相,成為廟堂上武將一方的宰相。

至於任雅相因病逝世……

現在兵部尚書的位置空缺,房仁裕這個兵部侍郎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兵部的一把手。

看著陳青兕一戰覆滅了扶余豐,還順帶收拾了支援的倭國四萬兵馬,房仁裕那粗糙的大手甚至抖了抖,一手甚至忍不住按在胸口,覺得心臟有些抽痛。

其實在離開百濟的時候,他已經知道陳青兕會成功的。

不只是因為自己探路,用實際行動給對方指出了應該規避的方向,在與之交接的幾個月裡,陳青兕表現出來的膽魄能力以及手段,確實在他之上。

但即便如此,他也覺得陳青兕應該要耗費一段時間,才能解決百濟的事情。

現如今半年不到,百濟大勢底定。

這不顯得自己很無能?

緩了好一陣子,房仁裕這才繼續看下去,見陳青兕已經反攻到倭國本土,還提議繼續進攻,迫使倭國割地乞降,神色有些感慨,卻又有些陰晴不定。

既佩服陳青兕的了得,也覺得彆扭,陳青兕表現的越好,越顯得他無能。

一張老臉燥的通紅。

不過不管如何心有芥蒂,房仁裕都不敢扣陳青兕的奏疏,看過之後,第一時間親自送到議政廳。

此刻在議政廳值守的是上官儀……

上官儀在陳青兕離開以後,很快得到了李治的重用。

他需要一個文儒領袖來統領文壇,以打壓關東士族在士林心中的地位。

陳青兕不在,上官儀這個備胎,理所當然的站了出來。

值得一說的是上官儀取代了許圉師的位置。

至於許圉師被李治藉故貶罰到了相州當任刺史……

許圉師遭貶,其實與陳青兕是有一定關係的。

李治帝王心思,不輕信任何人,對於未知的威脅,能避免他會果斷的避免。

陳青兕出征百濟,手握地方軍政大權,還負責地方升遷,權力之重,為邊帥之首。

李治明白就百濟所要面對的情況,這些權力是必須下放的。

李治多疑,卻不會因為多疑而誤事,不敢放權。

為了大唐的千秋偉業,李治是敢於用人的。

不過他也會因此在廟堂上作出相應的調整,就如貶罰許圉師。

許圉師對陳青兕的文采推崇備至,還是他的老上司。

一個位高權重的宰相,一個手握軍政大權的邊帥,兩人萬一有個勾結,危害是無法估算的。

所以李治很乾淨利落的便將許圉師打發掉了。

上官儀看著房仁裕遞來的奏疏,看著陳青兕若秋風掃落葉一般,平定了百濟的內亂,也是一陣糾結。

他是知道自己現在的地位跟陳青兕的離去,慼慼相關。

陳青兕不走,文儒領袖輪不到他來當。

他也不可能升為宰相,號令京畿士子。

正是因為陳青兕走了,自己才能坐上這宰相的位子。

現如今百濟已定,他不會回來吧?

上官儀臉色緊繃,有些慌亂,給他一年時間,他有信心培養一批上官黨,能夠無懼陳青兕的歸來。

現在他拜相不過數月,還不足以培養出可以與得到來濟遺產的陳青兕相提並論的力量。

定了定神,上官儀繼續看下去,見陳青兕有攻打倭國的意思,看他謀劃,也放心下來,確定陳青兕沒那麼快回來。

上官儀道:“房侍郎,你我一起面聖,向陛下稟報此事!”

上官儀身為宰相,知陳青兕所說之事重要,直接領著他面聖。

李治正在乾元殿處理政務,武皇后在一旁幫忙整理奏摺。

這有一就有二。

李治身體不適,御醫讓他莫要操勞,只能將一些簡單應付的奏章讓武皇后一併處理。

武皇后善於把握機會,將事情處理的妥妥帖帖,已經成為了李治工作上的臂膀。

以往李治見朝臣還會讓武皇后避讓,現在已經由她在簾後旁聽了。

得知上官儀、房仁裕帶著陳青兕的奏疏求見,心繫海東情況的李治立刻讓兩人入殿。

武皇后也識趣的自行退到了簾子後面,簾子很密,看不到彼此身影。

武皇后豎著耳朵,認真聽著,神色肅穆。

武皇后心思深沉不假,但她從未接觸過政務,直到李治讓她在一旁旁聽,讓她接手一些簡單的事務。

她才發現,世上竟有這般有趣的工作,只是硃筆一揮,便能定天下一切之事。

只是她自幼學的是女訓女戒,從未接觸過政務,對於行政一竅不通,很多地方都聽不太明白。

但她願意學肯學,不管聽不聽得懂,都將之記在腦袋裡,反覆琢磨,水平已經大為長進。

殿中李治讓上官儀、房仁裕坐下,自己迫不及待的翻閱手中奏章。

看到陳青兕在烏鴉嶺大破百濟叛軍,生擒扶余豐,將之梟首示眾……

“好,好,好!”

李治一時間連說了三聲好,激動的將手中奏疏放下,起身走了兩步,抒發那股喜悅。

三聲好,所指三事。

第一好:大破百濟叛軍,平定百濟內亂。

第二好:大破倭國,將之盡數殲滅。

第三好:將扶余豐直接梟首示眾。

尤其是第三好,直接解決了一場未知的政治糾紛。

扶余豐在百濟掀起的復國行動,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朝廷這邊是以扶余義慈為百濟正統,但現在部分百濟人將扶余豐視為正統,如果陳青兕為了安撫復國軍,許諾饒扶余豐的性命,將會留下不小的政治隱患。

陳青兕這裡直接將之處死,由始至終都不承認扶余豐的政治身份。

這事就乾的非常漂亮,讓李治非常滿意,無可挑剔。

李治穩定了情緒,回到位子上,重新拿起奏疏細看,看到陳青兕安排劉仁軌攻入倭國本土也沒有異議。

對於倭國,李治並沒有好感。

大唐周邊四夷,只許稱王,不許稱皇。

而倭國明裡對朝廷巴結,背地裡卻一直以東方的皇帝天子自居。

李治是不知道這情況的,禮部隱隱有所察覺,但也沒有什麼實據,也不方便去查,只是態度上冷了幾分。

禮部這一冷,李治對於倭國就自然沒有印象了。

現在看倭國竟然敢支援扶余豐,還派兵四萬,給對方一個教訓理所應當。

但看陳青兕提議進攻倭國,李治這位天子的臉色有些不好看了。

身為皇帝,他討厭這種在掌控之外的東西。

陳青兕的主要任務是鎮撫百濟,為將來的征伐高句麗做準備。

倭國不過是一彈丸小國,不知天高地厚,不懂王化,教訓一陣,讓他們領略大唐威嚴足以,何必放棄自身大戰略,耗費心神,去與倭國深入計較?

他耐著性子看下去,原本不好看的臉色,漸漸有所變化,腦子裡變成了亮晶晶的銀白色。

石見銀山。

陳青兕太瞭解李治的性格了,他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覆滅高句麗,然後封禪,這個時候分神去打倭國,是不可能得到他同意的。

除非有他拒絕不了的利益。

陳青兕搬出了倭國島根縣的大銀礦。

陳青兕固然對於倭國的歷史不太瞭解,卻也知道石見銀山的價值。

是真是假,陳青兕不知道,據說石見銀山儲存量極其驚人,在倭國戰國時代後期、江戶時代前期,石見銀山的產量曾高達當時全球的三分之一。

這個比例真假不知,但可以肯定一點,石見銀山周邊的倭國大名大內義興、大內義隆父子,尼子經久、尼子晴久祖孫以及毛利元就等人為了搶奪石見銀山狗腦子都打了出來。

後來倭國的關白猴子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時的主要資金來源就是石見銀山,德川幕府對外貿易,也是倚靠這座銀山。

倭國幾代人都在吃石見銀山的本,可見石見銀山確實擁有可觀的儲量。

唐朝的通用貨幣一直是開元通寶,但金子、銀子這種稀有金屬自古以來都是硬通貨。

只要你手上有金器、銀器,在稍微大一點的縣裡都能換得一定的通寶。

各種精美銀器是富貴人家最暢銷的貨物,而且遙遠的西方銀是他們的貨幣,完全不愁銷路的。

各種心思,在李治腦海裡一轉,化為一個念頭:將倭國趕離朕的銀山。

李治表情完全變了,認真的看完最後一字,當即讓人將許敬宗、劉祥道請來,定下基調。

然後在朝堂上商議此事。

這個時候的李治已經開始培養保守派了,滅高句麗,封禪是李治未來最在乎的事情。

只要完成這兩個心願,他也有心與民休息,真正靜下來恢復這些年不斷用兵留下的創傷。

所以初聽陳青兕要打倭國的時候,不少官員準備出來反對了,已經在心裡籌措說詞,但聽到石見銀山的事情,更是義憤填膺。

“陛下區區倭國,跳樑小醜!竟敢蔑視天威,孰不可忍。

臣同意大都督提議,征伐倭國,擒倭王來京質問.”

唐朝的保守派並非不敢戰,只是想要與民休息。

這打一個小小的倭國,能夠獲得一座大銀山。

這仗傻子才不打。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是一句話,讓倭國滾出大唐的銀山。

李治見文武難得的意見一致,也當即拍板,讓陳青兕全權處理對待倭國的一切事情。

他相信以陳青兕的政治軍事上的才略,能夠妥善的處理好此事。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葵夏

番茄炒飯

火影直播:從雪之國開始

悠沉公子

只想擺爛,卻被迫營業

榕呀呀呀

誰許你情有獨鍾

妧蘇

亦安小眠

困困弦

夏日正濃

懶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