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眼中有光

“阿舅!”

金法敏擔憂的看著已經一大把年紀的金庾信。

金庾信卻笑道:“大王無須為老臣擔心,大唐乃天朝上國,有屬國數以百計。老臣還得到訊息,中原皇帝有心封禪,他打算邀請四方諸侯一起參加他的封禪大典。在這個關鍵時候,中原朝廷最重視他們天朝上國的聲譽,我新羅對中原朝廷之恭敬,人所共知,陳青兕若為難老臣,只怕朝廷哪裡說不過去。”

金法敏有些不解的皺著眉頭,說道:“此事我也聽說了,有些奇怪,中原皇帝不是那種沒有耐心的人。儘管比不上太宗皇帝那般了得,卻也是一位有為的聖主。延續了貞觀盛世,將中原推向巔峰。只是他最近的行動,卻讓人有些茫然。他們以得百濟,高句麗若甕中之鱉,拿下高句麗再行封禪之事,豈不名正言順?”

“有一種可能!”金庾信眯著眼,一字一句的揣測道:“中原天子等不到那個時候?”

金法敏臉色大變,低聲道:“可是屬實?”

金庾通道:“除此之外,別無其他解釋。”

金法敏對於金庾信的判斷很是信服,新羅能夠發展至今,與金庾信精準敏銳的政治戰略預判是分不開的。

正是因為戰略上的決策無誤,就算內裡存在諸多問題變化,新羅發展的勢頭一直很好,累積了一統海東的底蘊。

“聽說中原的皇太子不過七八歲的幼童,如此說來,中原天子一旦有恙,豈非內部不定?這可是天賜良機……”

金庾信依舊保持持重道:“現在思慮這些,未免過早。未來如何,猶未可知,不過倒是可以利用起來試試陳青兕。”

他輕聲一字一句說著:“出身貧寒,少年成名,天下震響。年不滿三旬,獨鎮一方,即便是中原,千百年間,也未有幾人。如此英雄,最易走上歪路。”

金法敏聽明白了,拍案叫絕道:“若真是如此,那便太好了。”

金庾信離開王宮,將手上的事情做了安排,親自動身前往百濟。

新羅的金城與百濟熊津的直線距離並不遠,不過道路難行,金庾信一大把年紀,路上也走的不快,加上風雪頗大,抵達熊津的時候,已經是十日以後了。

金庾信出示了身份,在城門護衛的護送下,來到了大都督府。

讓金庾信沒有想到的是出來迎接的並非陳青兕,而是上任都護房仁裕。

房仁裕的交接已經差不多了,不過現在的寒冬臘月,海上風浪大,並不適合返鄉。

陳青兕便當一個便宜的臨時工使用,房仁裕也不介意。

這些日子的相處,房仁裕也意識到自己處理百濟的死板方式有些愚蠢,想趁機偷些師。

“在下房仁裕,久仰金大上等大名,這離開之前,還能見一見金大上等,也不虛來此一趟……”

房仁裕嘴上說著客套話,心底卻有些不屑一顧。

金庾信的大名,海東上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以才略事蹟而言,他確實也擔的上海東第一的美譽。

房仁裕在百濟這些年,也聽到過一些金庾信的事蹟。

對於他,有一定的瞭解,知道對方並非易於之輩。只是海東偏居一隅,夜郎自大,將金庾信與中原華夏的武侯諸葛孔明相比,將之視為海東孔明。

這諸葛亮的地位,在華夏是何等崇高。

區區海東才俊,竟敢與之相提並論,任誰都覺得是狂妄。

金庾信也有些不舒服,自己好歹也是新羅的二把手,地位僅次於新羅王,自己不來相迎也就算了,怎麼讓一個白身出面?

但金庾信城府極深,沒有表露任何異樣,熱忱的跟房仁裕問好。

房仁裕一臉歉意:“金大上等來得不是時候,大都督領著部下外出巡視去了,暫時不在城中。大上等不如且在城中住下,老夫且派人去尋大都督。”

金庾信眼眸中透著幾分肅然,這陳青兕果然不好對付,即便遇刺了,還有膽子親自巡視。

此人在百濟,海東、新羅前途未卜。

金庾信作揖道:“不知大都督去哪兒巡視了?”他語氣有些焦急,說道:“不瞞房公,新羅國君新喪,新王尚不能服眾,新羅王庭上諸多事情需要老朽坐鎮主持,不能耽擱太久。”

房仁裕道:“這個……在下確實不知,大都督形勢非我能預料。他說他此去要深入民間,見一見百姓疾苦,沒有目的,隨性而為。即便是尋,也只能順著他的足跡追尋,不知他所在何處。”

金庾信心中更是一驚,如浪潮翻湧,此人不除,新羅永無一統可能。

他壓下心中不安,說道:“勞煩房公儘快尋得大都督,老朽實不能在此處逗留太久。”

便在金庾信心神不寧的時候,陳青兕已經出現在了百濟的全羅北道。

全羅北道是百濟境內為數不多的大平原,位於東津江與萬頃江遊域的湖南平原,這裡是百濟的糧庫,全羅北道能救濟整個國家的荒年的說法。

全羅北道完山縣。

陳青兕接見了縣長與縣裡的宿老,讓他們將全縣百姓都聚集起來。

一個個衣衫襤褸,如同乞丐一樣的百濟百姓,他們穿著破爛的衣物,裹在一起,哆嗦的直打抖,有一部分人更是直接裹著破棉被出門的。

面對陳青兕這位大都督,他們沒有別的多餘想法,就是跪在地上俯首,卑微的如同螻蟻。

“讓他們起來吧!”

陳青兕對著身旁的翻譯說。

翻譯將陳青兕的意思表露給完山縣的縣長。

完山縣的縣長又對縣宿老嘰裡呱啦說了一大通。

宿老然後在對地上的上千百姓,嘰裡咕嚕的說了一大通。

這種詭異的情況,陳青兕現在卻是見怪不怪了。

陳青兕目前還不會說扶余語,說給翻譯的話,自然是華夏語。

而翻譯對縣長說的是翻譯過的扶余語,縣長對宿老說的也是扶余語,只是略帶鄉下口音。但宿老對百姓說的卻是馬韓語……

這算是百濟獨有的特色。

陳青兕直到親自下放巡視才發現的情況,百濟的統治階層為南扶余人,被統治階層為三韓中的馬韓人,兩者語言不通、文化不同。

故而百濟貴族王室說的是扶余語,而百姓說的卻是馬韓語,完全不同的語種。

這地方的不同,說話口音有所差異,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個國家,說兩種不同的語系,上層與下層之間完全斷絕往來,簡直不可思議。

看著一點生氣也沒有,看著如同木頭一般,隨意擺弄的百姓。

陳青兕揮了揮手,吩咐道:“將東西發放下去!”

然後他上前兩步大聲說道:“在下乃大唐江南人氏,現任熊津州大都督,百濟倒行逆施已經滅亡,今後在下便是你們的父母官,你們將如我大唐子民一般,與之享受一樣的待遇。今日初見,某特地為你們準備了見面禮。每一個人都可領取一升粟米,十尺麻布。”

陳青兕這話說得直白,一直跟隨他左右的黑齒常之眼中透著幾絲羞愧。

完山縣的縣長眼中也帶著一絲絲的愧色。

百濟王扶余義慈並非庸主,相反賢明在外,深得上下愛戴。

今日覆滅,只能說是弱肉強食,實力不濟。

陳青兕嘴裡的“倒行逆施”,他們是不認的,只是不敢反駁。

陳青兕並不在乎他們的看法,而是留意著下面千餘百濟百姓的表情態度。

他們顯然沒有任何不悅,只是麻木的聽著,直到聽到有粟米、麻布可以領取的時候,一個接著一個,露出了狂喜之色,他們不約而同的跪伏在地,不住的磕頭,嘴裡吚吚嗚嗚的說著感激的話語。

陳青兕在等候物資發放的時候,得到了金庾信抵達熊津的訊息。

等所有物資發放之後,陳青兕說道:“我們回去吧,目的已經達到了。”

陳青兕騎在冠軍背上,回望完山縣,發現縣裡的百姓猶自跪伏在地磕頭。

他知道百濟的事情穩了。

跟隨陳青兕來的除了黑齒常之以外,還有盧照鄰、程伯獻、周奎。

幾人中就屬盧照鄰最是感性,眼圈微微泛紅,說道:“這裡的百姓太慘了,大都督,屬下走訪了一下,他們居住的環境。他們大多生活的地方,無處落腳。他們的家人甚至都沒有像樣的衣物,幾人合著穿一件,誰出門誰穿。需要舉家幹活的時候,就是直接用茅草紮上一圈圍著。太悽慘了……”

盧照鄰世家子弟,未嘗見識過民間疾苦,只是這些都已經受不了了。

陳青兕說道:“這哪跟哪,百濟真要亂起來,他們這些百姓,真就如螻蟻草芥一般。原先本督聽說百濟王扶余義慈乃海東曾子,百濟上下民心所向,萬眾一心,現在看來,這個民心所向裡的民心,可不包括這些馬韓螻蟻。”

黑齒常之臉上露著羞愧之色,竟一句反駁之言也說不出來。

陳青兕卻沒有打算放過黑齒常之,問道:“黑齒將軍,伱跟隨本督一路北上,沿途既經過最繁華的京畿、商洛,也走過略顯貧瘠的燕幽之地,更見過遼東、遼西的荒寂冷清,沿途所有百姓的風貌,對比百濟這些馬韓百姓,你覺得有什麼差別?”

黑齒常之心中不甘,卻也只能鬱悶長嘆說道:“天地之別,無可相比。”

陳青兕搖了搖頭,道:“敷衍之詞。本督覺得是兩個字‘希望’,我大唐百姓眼中有光,而百濟百姓,眼中有的說死寂茫然。”

“我大唐百姓會以身為大唐子民而覺得光榮,他們會因為聽到我大唐將士在前線取得勝利而歡呼雀躍,也會聽到我軍失利而覺得悲痛。”

黑齒常之想到跟隨陳青兕走出長安時的情況,那時街道上的百姓,面對他們莫不停步頓足,作揖相送,獻上自己最簡單的祝福。

而他們百濟,不管前線勝負如何,那些馬韓百姓想著的都是怎麼生存下去,怎麼活過今日,怎麼活過明天。

黑齒常之自小就是這麼過來的,在他眼裡心裡真就沒有將馬韓百姓與百濟歸為一處。

直到此番到了大唐,見識過大唐的萬眾一心,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陳青兕道:“誠然,即便是現在的大唐依舊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我們都在盡力的彌補,希望能夠做的更好一些。可你們呢,幾百年來,連語言都不能做到統一。是不能,還是不願?”

黑齒常之繼續無言。

陳青兕笑著叫道:“黑齒將軍……”

黑齒常之拱手道:“末將在!”

陳青兕展顏一笑,問道:“你想不想看一看百濟百姓眼中也有光的景象?”

黑齒常之沉聲重重點頭道:“想!”

陳青兕一揚手中馬鞭,說道:“那就等著看吧,本督接下來的主要任務就是讓他們的眼中也有光,跟大唐百姓一樣的光。我稱呼他為信仰……”

華夏王朝五千年,真正做到凝聚出民族信仰民族自信,唯漢唐明與今。

既然身處百濟,既然百濟不懂得安民之法,那就讓大唐的光芒,掃去他們的黑暗。

當然陳青兕其實很清楚,在封建時代,百姓皆是牛馬,但當大唐的牛馬,怎麼樣也比現在的螻蟻強。

黑齒常之看著那迎著陽光遠去的身影,心中悸動,如此人物,若能跟隨左右,此生無憾。

陳青兕一路飛馳,返回了熊津城。

他並不急著見金庾信。

金庾信卻如聞了腥味的貓,尋了上門。

“拜見大都督!”

陳青兕看著面前的老者,堆起了笑臉:“金大上等威名暴於海東,果然氣度恢弘,令人心折。”

不管對面這個老人,是否能夠當得起“海東孔明”的美譽,但可以肯定一點,他就是自己在海東最大的對手。

金庾信也懂得文人互吹的道理,笑得滿臉皺紋都擠成了花:“那比大都督,文治武略,宇內具知。尤其大都督還如此年少,老夫這蹉跎一生的虛名,可不敢相比。”

陳青兕笑著請金庾信入座。

金庾信先躬身行禮,然後才入座。

陳青兕見他坐定,問道:“金大上等,是本督年少德薄,招不來貴國君上?”

(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不落紅塵偏是你

指睫

Daily心靈雞湯

Sunqing

江湖天門

天下歸武

武極大道

魯班大王

培養世界計劃

愛幻想的光

心靈種子

林夕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