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臣舉薦一人,可解災情

揚州。

揚州府衙。

“楊卿,你們揚州現在正在種的那個土豆產量究竟如何?”朱標一見到楊憲就迫不及待問道。

看著神情有些激動的朱標,楊憲有些不明所以,怎麼一見面就這副模樣。

不過他還是直接開口回道:“按一般田地來算,土豆的畝產大概在三十石左右.”

明朝一石糧食,大概一百五十斤重。

上好的田地,拿來種水稻,一畝田也不過就二石產量。

去年被整個朝野高呼為神蹟的揚州大豐收,其畝產量也才十石。

因此楊憲話音落下的那一刻,朱標眼神徹底變了。

這可不是在揚州城外聽那老漢隨便講講,這話從楊憲口中說出來,那麼在朱標看來就是事實。

朱標下意識,呼吸都變得有些粗重起來。

“那豈不是比起去年的海外仙稻,還要足足多上三倍之多?”

“如果單論重量的話,確實如此.”

楊憲點了點頭,接著開口道。

“不過土豆與水稻小麥這些還是不一樣,它水分比較多,因此同等重量下是不如水稻這些常規主糧的.”

這點從它們各自提供的熱量也可以看出。

100克米飯的總熱量約為120大卡,而100克土豆提供的熱量只有75大卡左右。

可這點在朱標看來,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畢竟在他看來二者之間產量差這麼多。

畝產幾千斤!

這下大明有救了!

不過很快他又意識到另外一件事情,這土豆也來自海外。

“這土豆,與去年楊卿拿出來的仙稻一樣來自海外?”朱標開口問道。

“沒錯,是臣與佛郎機商人買的.”

楊憲開口道。

“那這些土豆是不是和仙稻一樣.”

看到朱標的樣子,楊憲就知道他想問什麼了,不由開口笑道:“殿下放心,這些土豆全都可以繼續繁育,當然其中會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點.”

朱標直接忽略了後半句,在他看來,目前最為重要的就是能繁育。

如今大明朝剛剛建國不久,本就百廢待興。

雖然這幾年全國各地大力發展農業,可畢竟時間還短,朝廷存糧嚴重不足。

建國頭兩年。

因為民間多造酒,在朱元璋眼中這完全是浪費糧食的行為,因此直接頒佈了禁酒令。

朱元璋禁酒的辦法很直接簡單粗暴,他是直接下令全國禁種糯米,從原料開始禁止,使得農民只能多種其他穀物,間接地充實了糧倉。

可即便朱元璋為了儘可能節約糧食,將事情已經做到如此極致的地步了。

全國上下仍舊缺糧。

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之前看到揚州大豐收會如此激動,此刻朱標在聽到土豆的畝產會如此激動的原因。

如果真能如楊憲所說這土豆畝產能達到數千斤,那麼日後大明將再無饑民。

“楊卿,這土豆種如今還有多少?”朱標開口道。

“殿下是準備在其他地方也種上這土豆?”楊憲開口問道。

朱標點了點頭,接著說道:“以目前各地災情來看,到時候靠你揚州一府的土豆產量怕是還不夠,如果把整個應天附近幾個府都算上,應該就沒有問題了.”

“既然如此,那麼勞煩殿下到時候將各地空閒田畝具體數量報給我,我直接讓人下面人帶著相適應的土豆種去京城,到時候具體種植方法,也需要培訓.”

楊憲開口道。

“好,事不宜遲,我馬上回京.”

朱標這時候恨不得自己後背能插一對翅膀,直接飛回京城。

第二日。

京城。

奉天殿,早朝。

李善長正在彙報著各地的災情。

朱元璋越聽,神色越沉重。

尤其是北邊的三晉之地,更是遭遇五十年一見的大旱天災。

傳統農業社會抗風險能力低,尤其是在天災前,極其脆弱。

這個年代,百姓們每年的餘糧只夠撐到來年豐收,就等著當年豐收的稻米,好活命!

天災一來,等於是斷了他們的活路。

“三晉之地,三月不見一滴雨水,河流乾涸,大地乾裂,百姓們種下的麥苗全都枯死!”

李善長的聲音,在奉天殿上,迴響。

“有誰可替朕分憂?”朱元璋開口道。

滿朝文武,所有人都低著頭,不敢往龍庭上看一眼。

朱元璋臉色陰沉。

災情這還只是第一步,沒了糧食,接下來,馬上要應對的是流民。

今年天災到底會造成多少流民,誰心底也沒有數。

朝廷糧倉裡準備的存糧夠不夠,能不能應付得了,朱元璋心裡也沒有底氣。

要知道這可不是一家子幾個人吃飯,他們要面對的是動輒幾萬、幾十萬張嘴。

流民問題一個處理不好,馬上就會演變為暴亂。

這是朱元璋最不願意見到的事情。

他看向殿下眾臣,難道滿朝文武,竟無一人能夠替我分憂嗎?

就在這時,朱元璋看到一個人站出來了,他臉上露出一絲喜色,不愧是自己看中的人。

這時候站出來的人,不是別人。

正是胡惟庸。

京城的城牆的建造,便是由胡惟庸負責。

當時胡惟庸身為工程監工發現城磚不僅僅有殘磚爛瓦,甚至已經建好的城牆有城磚開裂的情況,各地趕工交上的磚,不僅有殘缺還有以次充好。

當即下令說:“城牆的堅固象徵著我大明萬世長存,亙古不變,此乃千秋功業。

即日起,各地上繳的城磚必須砌有燒造日期,工匠姓名,籍貫,驗收者姓名.”

也就意味著,任何一塊磚出了問題都能找到燒造工匠,順藤摸瓜到各級官衙,誰也逃不掉,自從告令一出各地所交城磚物料都是上品。

正是這造磚磡名之舉深得朱元璋聖心。

胡惟庸因此也順利走入大明權力中心,中書省。

“臣胡惟庸,舉薦一人可解此次災情.”

胡惟庸站了出來,恭聲道。

不是自己,而是舉薦他人?

朱元璋愣了一下,不是自己也行,只要能夠順利度過此次災情,他胡惟庸也算舉薦有功。

“惟庸,舉薦何人?”

“大明神侯,揚州知府,楊憲,楊大人.”

胡惟庸大聲道。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是大總裁

葳蕤南枝

心聲都被聽見了

靜夜尋風

世臻

文書小靈

四人友誼,你退出

江與燕的契約

無限流白月光

落夕恆秋

林瀟夕夢縈的新書

林瀟夕夢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