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航行,單靠這幾個學生自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首先一點,資金就是最大的問題。

無論是船隻還是航行所需的各項物資,都不是這些學生能夠負擔得起的,即便他們之中不乏有出身權貴的,可在環球航行這個大課題面前,那麼一點資產微不足道。

還有安全問題也是個大問題,航行的途中難免會遇到各種意外,遇到文明國家還好一點,要是遇到那些土著部落,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極有可能爆發衝突。

沒有軍隊這樣的武裝力量介入,單靠這些學生,是絕不可能應對得了這種情況。

即便是麥哲倫也是在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援後,這才完成了這一偉大航行。

要是真讓他們自己搞一艘小破船出行,那麼最終的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葬身魚腹。

在得到楊憲的許諾後,在場的京城大學學生們一個個都是難掩心中的激動之色。

現在好像所有人都形成了這麼一個共識,那就是楊憲要做的事情,那就一定能夠做到。

從京城大學出來後,徐妙雲腦袋瓜子還是有些嗡嗡的。

為了驗證天圓地方,竟然就要航行到世界盡頭?!

這聽起來實在是太瘋狂了。

楊憲看著徐妙雲強忍著,欲言又止的樣子,嘴角微微揚起,輕笑道:“有什麼想問的,就問吧,你這樣忍著多辛苦.”

徐妙雲開口問道:“楊先生,你真的打算讓這些學生去做這件事嗎?”

“為什麼不呢.”

楊憲笑著說道:“科學的核心,在於實踐,而且一句老話不是說得好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他們即將開始的這一趟旅途又何止萬里路,這對於他們來說同樣是一種學習,一種修行.”

徐妙雲抬頭看著楊憲,眼前這個男人即便說出這樣常人覺得瘋狂的事情,卻偏又不會讓人覺得離譜,反而覺得這才是正常的。

這與他的身份無關,拋開楊憲的官職、爵位,這是他身為個人帶給徐妙雲,以及其他所有人的感覺。

二人又走了一會兒,臨到分別時。

徐妙雲忍不住又問道:“楊先生,如果之後有人質疑,這天是不是圓的,難道還要上天去看一下天的盡頭嗎?”

楊憲笑著說道:“總有那麼一天,咱們人也能夠飛起來,到時候自然也要到天的盡頭去瞧上一瞧.”

“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天,楊先生你能帶著我一起嗎?”徐妙雲抬起頭,死死看著楊憲的眼睛,開口道。

楊憲沒有絲毫的躲避,開口笑道:“一定.”

第二日,楊憲便是在軍機處會議上,提出了環球航行的提議。

當然了,站在大明國家的角度,這一次遠航意義遠不止驗證天圓地方這麼簡單。

如果楊憲那份世界地圖是真的,那麼大洋的彼岸那塊未知的大陸上,可是擁有著大量的銀礦,比東瀛的石見銀山的銀礦還要多得多。

朱元璋早就有了征服世界的決心。

為此這些年做了大量的先前準備工作,富國、強兵,先是解決北元,然後緊接著控制大明周邊這些小國,避免出亂子。

而現在時機終於是成熟了。

朱元璋當即大手一揮,答應了楊憲的提議。

出海的決定已經下了,接下來要決定就是人選問題。

帶著如此一支如此龐大遠洋船隊,領航之人,不僅自身資歷威嚴這些都要夠,而且還得有出海的經歷。

船隊總兵這個職位,還真不是隨隨便便找來一個人就能勝任的。

朱元璋想了良久,最後還是將這個主意打到了自家兄弟徐達身上。

之前打小日本,就是徐達帶的隊。

有海上航行的實操經驗,而且軍中沒人不服他。

最為重要的是,這一次遠洋是帶著特殊使命與任務去的,作為同樣進過朱元璋那間神秘大殿,見識過世界真正壯闊的徐達,無疑是最佳人選。

換了別人,朱元璋也放心不下。

而且這一次出海,京城大學和揚州大學一部分學生也會一起隨著船隊遠航,這一批學生在大學期間都是重點學習星象和航海知識的,理論方面完全沒有問題。

徐達的實操,再加上這些學生的理論。

這一支船隊在朱元璋他們看來,就是完美的。

對於朱元璋的這一次請求,徐達並沒有拒絕。

因為在見識過世界地圖後,他同樣想要去親眼看看這個世界的遼闊。

事情就這樣敲定下來。

接下來便是出海前的各種工作籌備。

包括出海人員名單的篩選。

士兵方面沒有什麼好說的,畢竟當兵那一刻開始,所有士兵就已經做好了我國家獻身的準備。

而學生們卻完全不同,楊憲必須提前和他們講清楚這次出海的危險性。

海上發生任何事情,都不意外,更何況是長達數年之久的航行。

很有可能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在告知利害關係後,如果最後這些學生們之中還有人選擇願意去的,那麼就是他們自身的選擇。

楊憲會選擇尊重。

接著他們會和朝廷那邊籤一份協議,然後加入到這一次的遠洋船隊當中。

出海物資方面,好在如今罐頭普及,各種水果、肉類罐頭,還有去年發明的壓縮餅乾,以及最新發明的烈酒一起統統都給安排上。

至於船隊,用的都是明記船塢出廠的最新式的遠洋船隻,配備有最新的蒸汽動力,能夠最關鍵時刻解決船隻動力問題。

這些船隻足以抵禦海上任何風浪,同時楊憲還在這些船隻上都設計了雨水蒐集器,能夠在下雨天氣蒐集雨水,畢竟在海上豈是淡水才是最為稀缺的資源。

另外隨行的大明水君,都配備了最先進的火器,在這樣絕對實力面前,無論是沿途的那些小國,還是未知大地上的那些土著部落,都是碾壓的存在。

楊憲能夠做的,就是給大明的這一支遠洋船隊,提供這世上最好的基礎條件。

這一次的準備,比原時空鄭和下西洋,還要來得充足得多,更不用說和哥倫布、麥哲倫那些比較了。

剩下的就只能交給徐達他們了。

與橫渡日本海不同,這一次是真正的遠洋航行,在途中他們可能遇不到任何島嶼。

在茫茫大海之上航行,可以說這是一趟完全未知的旅途,對於人的意志考驗還是非常大的。

半個月後。

朱元璋更是直接帶著一干大臣,來到大明最東邊的萊州府港口,親自送別徐達,為他賜酒踐行。

“天德,咱沒有什麼可以賞你的了,就賞你這一片大海,你帶著大明的榮耀和朕的威嚴,去開闢這未知的海域吧。

這世界之大,咱怕是沒有機會親眼看到,希望你能夠代替我好好看一看.”

朱元璋抬手拍了拍徐達肩膀,目光灼灼,開口道。

“臣定當不辱使命!”徐達躬身道。

這是屬於他們君臣兩個人之間獨有的秘密。

眼看時間差不多了,朱元璋便是示意徐達可以出發了。

徐達雙手抱拳一連退了數步,一直到了港口,這才起身轉身上船。

登船的同時,徐達大聲喊道:“聖旨下,傳令各船.”

“啟錨(起錨)!”

“解纜(解纜)!”

“啟航(啟航)!”

就這樣徐達帶著這個世界最先進的遠洋團隊,為大明開啟了一頁嶄新的篇章。

隨著徐達帶領的大艦隊,開始遠洋航行,大明王朝的大航海時代,徹底拉開了序幕,足足比西方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足足領先了100多年。

雖然原時空,幾十年後,大明永樂朝,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鄭和下西洋運動。

可鄭和下西洋與徐達的這一次遠洋航行,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鄭和下西洋的遠航背景,並不存在開荒與掠奪的情況,主要是以國與國之間的禮節性交往為主。

也正是因為目的不同,鄭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線,與這一次徐達帶領的大艦隊航行路線,是截然不同的。

鄭和下西洋是從應天府抵達海邊之後,一路以往南、往西這兩個方向為主,這是因為當時大明王朝所掌握的資訊,這些區域是存在眾多國家的,因此,目的性也比較強。

而徐達的這一次遠航探險,則是從萊州府出發,穿越東瀛,一路往東。

目的性同樣很強。

對於學生們是為了驗證大地方圓的問題,而對於朱元璋和徐達來說,則是為了確定世界地圖上畫著的那塊大陸是否真的存在。

大明的這一次遠洋航行,在朝堂上,同樣引起了一片熱議。

即便如今距離徐達他們出海已經有一段時日了,可熱度依舊沒有減少。

中書省,左丞相屋子。

塗傑拿著一塌公文走了進來,小心放到胡惟庸身前的桌子後,開口道:“義父,則是工部遞上來的最新公文.”

胡惟庸並未抬頭,繼續伏案工作。

“還有什麼事嗎?”胡惟庸見塗傑沒走,於是開口問道。

塗傑猶豫了一下,還是忍不住開口問道:“義父,這幾天滿朝文武,不應該說就連整個京城街頭巷尾都在討論中山王這一次出海遠洋的事情.”

“義父,你說中山王他們真的能夠走到大地的盡頭嗎?”

因為直到現在,楊憲送給朱元璋的那份世界地圖,還是朝廷最高機密。

因此這支遠洋艦隊,朝廷對外宣傳的還是幫助那些學生們去驗證天圓地方這件事。

胡惟庸聽塗傑這麼說,冷笑一聲,放下手中的公文,抬起頭看了塗傑一眼,開口道:“這大地的盡頭,豈是說走,就能走到的.”

“有可能,咱們這一輩子都無法再見到中山王了.”

胡惟庸喃喃低語道,而心裡則是想著,自己等了這麼久,機會終於是要來了。

在胡惟庸看來,大明這邊少了一個軍神徐達,那麼他的計劃成功的可能性又多了一分,簡直是天助我也。

而事實上是,徐達這一次遠航真正的目的地只是美洲大陸而已。

從大明萊州府到美洲的直線距離,大約在一萬公里左右。

為什麼原時空,明明大明的航海技術領先全世界,卻並未發現發現美洲大陸真正的原因,在於海上的季風與洋流。

為什麼東南亞,會有這麼多華裔。

是中國人向東南亞殖民遷移的結果。

那麼,為何古時候中國人出海總是向南?而不是向東?

以冬季季風舉例,從福建和廣東出海的船民,如果向南航行,正好是順風方向。

而到了夏季,西南季風正好是從東南亞吹回中國大陸。

這意味著一個明朝人駕船。

在冬季可以順著風,從中國沿海向南航行,很平穩的到達東南亞,在東南亞地區銷售出瓷器和各種中國商品,然後到了夏季,他可以再悠然乘風返回。

大自然彷彿在鼓勵中國人向南,向西航行。

如果中國人執意要去美洲,他必須繞過日本九州後一路向北,氣候越來越冷。

才能趕上北太平洋暖流,在一望無際的大洋中以絕死的心態奔入太平洋深處。

而他甚至不知道對面到底有沒有陸地。

因此即便以鄭和時期的明朝巔峰水準的遠洋航海技術,地理洋流知識來看,恐怕並不具備完成這一壯舉的能力。

而歷史上之所以會是哥倫布完成這一壯舉。

首先從葡萄牙港口到哥倫布在美洲的第一個登陸地巴哈馬群島只有6368公里。

哥倫布當時率領三艘探險船向西航行時,海洋非常平靜,以至於船員們可以使用小艇在三艘船間來往,從葡萄牙到巴哈馬群島只花了只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但儘管只有這麼短的時間,但哥倫布和他的水手們還是面對前方的大洋產生過猶豫,一度考慮返回。

如果哥倫布從明帝國出發,那麼他很可能走到一半以後就放棄返回了。

當然如今大明科學發展,已經解決了這問題。

蒸汽動力的遠洋船隻出現,令徐達此次出海航行,不再需要完全依賴風向和洋流。

按照楊憲的估算的話,理論上大約一個月時間,徐達他們的船隊就可以抵達美洲大陸。

因此胡惟庸的謀劃最好能快一些,遲了可能就來不及了。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人在崩鐵,但咒回能力

最喜歡希兒的銀狼

海賊:刺客信條

二七廣場

失憶後被全城追殺?

朝三暮亖

小師弟太健談了

七點的凋零

後宮登基

青色黛玉

心念嶼你

陽臺的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