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再說仲達

陳留王立共五君,大業卒傳司馬懿。--------宋.楊簡《歷代詩.三國》

話說陳龍放下小龐統,順手抱起小司馬,順手也塞了一塊肉乾。小仲達當時十一二歲的年紀,兩眼烏溜溜等著陳龍雙眼,絲毫不退讓。

陳龍心想,這可是個聰明絕頂的野心家,正所謂鷹視狼顧。他的“分量”比龐統要沉太多,待他小魚化龍,我說不定抱不動他了。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相傳司馬懿祖上是高陽之子重黎的後裔,即夏官祝融。遠古至商朝世代襲承夏官這一職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稱司馬。周宣王時,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賜司馬為族姓。司馬懿的十二世祖司馬卬隨項羽滅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內。漢朝時成為河內郡,司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

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

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少年時期就師從同族司馬徽,漸漸顯出謀略。東漢末年,司馬懿生於亂世,所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可以說是一致看好。

司馬懿少年時,和著名隱士胡昭關係很好。因與同郡的周生等人結怨而被謀害,胡昭知道後立刻涉險尋找,在崤山澠池之間找到周生一行,請求他們放過司馬懿,周生開始不肯,但胡昭哭泣的誠意最終還是感動了他,這才救下司馬懿。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郡中推舉他為上計掾。當時曹操正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後,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藉口自己有風痺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訊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痺一般,這才躲過曹操降罪。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若覆盤桓,便收之”。司馬懿終於畏懼,只得就職。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遊處,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而據《魏略》記載,司馬懿好學,曹洪自以為才疏,想讓司馬懿去幫助他,司馬懿恥於和曹洪來往,假裝拄拐不去。曹洪記恨司馬懿,去跟曹操打小報告,曹操徵召司馬懿,司馬懿立刻扔了柺杖去見曹操為其效命。

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維護他,而得以無事。於是,司馬懿演技天成,從此半真半假,勤於職守,廢寢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隨軍。他對曹操說:“劉備用詭計俘虜劉璋,蜀中之人還未曾歸附他,就又興兵爭奪江陵,這正是破劉的好機會。今若在漢中陳兵示威,益州就會震動不安,再進兵威逼,蜀兵勢必瓦解,趁這個好機會,事情是可以成功的。聖人不能違時,也不能失時。”曹操說:“人苦於不知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未從其計。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時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與陳群、吳質、朱鑠並稱“四友”。司馬懿轉任軍司馬,建議屯田解決糧食問題,得到曹操的採納。他指出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都不應駐守邊防,曹操未予重視。隨後曹軍遭遇變故,關羽圍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胡、傅二人果然乘機降蜀。一時間關羽聲勢“威震華夏”,因漢獻帝在許縣,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脅,為避關羽鋒芒,一度準備遷都黃河以北。司馬懿和曹椽蔣濟及時勸阻說:“于禁被水軍所淹,不是戰守上的失誤,對於國家的大局並沒有大損失,為此而遷都,即是向敵人示弱,又會使淮河漢水一帶人心不穩;劉備、孫權外親內疏,現在關羽坐大,孫權必定更不高興,把這事告之孫權,使他牽制關羽,則樊城之圍自解。”曹操從其計,孫權果然派呂蒙襲取公安,關羽被其俘殺,實際是死於司馬懿的算計。

此戰利用孫、劉爭奪荊州的矛盾,充分運用外交謀略,坐收漁利,不僅挫敗關羽的強大攻勢,解除了樊城之圍,而且也使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兩面鉗擊中原的計劃無法實現。更重要的是一舉破壞了孫、劉聯盟,改變了當時的戰略格局,掌握了主動權。

之後曹操認為荊州遺民及在潁川屯田的軍民逼近南方寇賊,想把他們遷走。司馬懿認為:“荊楚輕脫,易動難安。關羽新破,諸為惡者藏竄觀望。今徙其善者,既傷其意,將令去者不敢復還。”曹操聽了他的建議,沒有移民,使之前藏竄逃亡者果然都復出歸化,郡縣皆平。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內外肅然。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當時孫權正率軍向西。朝臣們認為樊城、襄陽缺乏糧,不能抵禦吳軍,請召守將曹仁回駐宛城。司馬懿則表示:“孫權剛剛打敗關羽,正是他想和魏國結好的時候,一定不敢為患。襄陽是水陸交通要地,不能放棄。”曹丕沒聽其建議,命曹仁放火燒燬二城。後來孫權果然沒來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稱魏文帝。登基後,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免去督軍官職,升任侍中、尚書右僕射。黃初五年(公元224年),曹丕伐吳,司馬懿鎮守許昌,並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再次伐吳,司馬懿留守許昌,“內鎮百姓,外供軍資”。臨行,曹丕下詔書給司馬懿說:“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後曹丕由廣陵回師洛陽,又下詔對司馬懿說:“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於是司馬懿留鎮許昌。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駕崩,享年四十歲。臨終時,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曹丕對太子曹叡說:“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曹叡即位,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孫權得知魏文帝去世後,於八月出兵攻魏。命諸葛瑾、張霸兵分兩路進攻襄陽,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司馬懿擊退了孫權,又擊敗諸葛瑾,並斬殺張霸,斬首千餘級。十二月,升任驃騎將軍。

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六月,魏明帝曹睿命司馬懿駐紮宛城,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時有蜀將孟達降魏,魏朝待其甚厚,司馬懿認為他言行傾巧,不可信任。但曹睿不聽,任命孟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後孟達失寵,蜀丞相諸葛亮即暗中與之通訊,圖謀叛魏。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無常,想促他速叛,知魏興太守申儀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儀處詐降,有意洩露其事。孟達聞此洩露,準備馬上起兵。申儀將此事密告司馬懿後,司馬懿怕他突然發難,給他去信,詳為慰解,信中說:“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孟達得信大喜,猶豫不決。司馬懿則暗中率軍進討,諸將見孟達與吳蜀交接,勸司馬懿先觀而後動。司馬懿說:“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司馬懿親自率軍日夜兼程前去討伐孟達,八天抵達新城城下。吳、蜀派出援兵解救孟達,被司馬懿部攔阻於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此前,諸葛亮曾告誡孟達加緊防範,孟達寫信給諸葛亮認為:“宛城和洛陽相距八百里,離我處一千二百里,上表給天子,來回路程,少需一個月,那時我的城池已修固,諸軍都作好了準備。我駐紮的地形深險,司馬懿必不會親自來,其他部將來,則不足為患”。而司馬懿先斬後奏,僅八日就兵臨城下,孟達又寫信給諸葛亮,驚歎:“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上庸城三面環水,孟達在城外樹立木柵,加固城防。司馬懿揮師渡水,毀其木柵,直逼城下。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正月,司馬懿兵分八路攻城,僅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魏軍入城,擒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司馬懿回軍,仍駐宛城,獎勸農桑,禁止浪費。南方吏民心悅誠服。

申儀自恃有功,久在魏興郡專威弄權,擅自借皇帝名義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達被殺之後,申儀自生疑慮。當時各郡郡守見司馬懿克敵制勝,紛紛奉禮祝賀。司馬懿聽之任之,並讓人向申儀暗示,申儀只好前來祝賀。司馬懿乘機將他收捕,送往京師。司馬懿又將孟達餘眾七千餘家免罪,遷往幽州,不久蜀將姚靜、鄭他等率其部屬七千餘人來降。

魏明帝又問他吳蜀都該討伐,應該先從何處著手?司馬懿回答說:“吳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凡攻敵,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東關,賊之心喉。若為陸軍以向皖城,引權東下,為水戰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此神兵從天而墜,破之必矣。”魏明帝同意他的看法,命他回宛城備戰。八月,大司馬曹休不依計劃,逕下皖城深入敵境接應詐降的吳將周魴,在石亭被陸遜伏擊,大敗,曹休病死。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蜀丞相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並佔據武都、陰平二郡。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明帝決定興師伐蜀。升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八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長安入子午谷,左將軍張郃出斜谷,司馬懿自荊州溯漢水出西城,將兵分三路會攻漢中。司馬懿從西城開拓道路,水陸並進,沿著沔水逆流而上,直達朐忍,攻克新豐縣,駐軍丹口,後遇大雨班師。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二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第四齣進攻魏,包圍祁山賈嗣、魏平部,並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魏明帝對司馬懿說:“西南邊境戰事吃緊,除了你沒有可以應對的。”,於是派他西駐長安,都督左將軍張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禦蜀軍。司馬懿留部將費曜、戴陵率四千人守邽,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張郃勸司馬懿分兵駐紮雍、郿兩地,以作大軍後鎮,司馬懿不同意道:“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於是挺進喻麋,對戰諸葛亮。此次戰役的結果,與諸葛亮互有勝負,平分秋色。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谷攻魏。四月,諸葛亮至郿縣,進駐渭水之南。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築壘阻擊。諸將想在渭北與諸葛亮隔水相持,司馬懿說:“百姓積聚的糧秣財物都在渭南,這是必爭之地。”遂渡渭背水紮營。司馬懿分析形勢後,對諸將說:“百姓積聚的糧秣財物都在渭南,這是必爭之地。”當時,司馬懿屯兵渭南。郭淮估計諸葛亮一定會爭奪北原,主張先佔領,他說:“如果諸葛亮跨過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連兵北山,斷絕隴道,驚嚇臣民和胡人,此乃國家安危之大患。”很多人不以為然,但司馬懿很認同,讓郭淮屯兵北原。戰壕還沒修好,蜀軍壓境,魏軍奮力回擊。不久,諸葛亮率大軍西行,諸將都認為諸葛亮想攻西圍。郭淮則認為,諸葛亮虛張聲勢是要讓魏軍大舉回應,而他的目標是陽遂。夜裡,蜀軍果然進攻陽遂,因城中早有防備,諸葛亮沒能成功。五月,十萬吳軍攻魏,配合蜀漢軍作戰,被滿寵所拒。七月,魏明帝率兵親征,吳軍撤走。群臣認為司馬懿正還在西邊和諸葛亮重兵對峙,車駕可西幸長安,魏明帝則說:“權走,亮膽破,大將軍以制之,吾無憂矣。”諸葛亮東進的道路受阻於司馬懿,從渭水前進,又有郭淮阻擋,乃移軍攻取散關,隴城等地,回師進攻司馬懿。

八月,司馬懿以“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姿態,與諸葛亮相持百餘日。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均堅壁不出,以待其變。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來“巾幗婦人之飾”,欲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仍不出戰。為平息部屬不滿情緒,故意裝怒,上表請戰。魏明帝不許,並派骨鯁之臣辛毗杖節來做司馬懿的軍師,以節制他的行動。諸葛亮一來挑戰,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於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蜀將姜維就對諸葛亮說:“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諸葛亮則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長久屯駐之準備。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也來信問前線軍情,司馬懿回信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不久,諸葛亮遣使求戰,司馬懿不談軍事,問使者:“諸葛公起居飲食如何,一頓能吃多少米?”使者說:“三四升。”然後對問政事,使者說:“打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是諸葛公自己閱批。”經過一番不經意的詢問,司馬懿對人說:“諸葛亮將要死了。”果然,諸葛亮於當月病故於五丈原軍中。蜀將秘不發喪,整軍後退。當地百姓跑來報告,司馬懿派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窮寇莫追’收軍退回。當時有人傳:“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聽到笑說:“這是因為我長於預測活人的事,不長於預測人的生死啊。”第二天,司馬懿到諸葛亮營壘巡視,並贊諸葛亮“天下奇才也”。

歷時七年的諸葛亮北伐至此結束。諸葛亮以一州之地強攻雄踞中原的曹魏,縱使竭忠盡智,終因實力懸殊而難以實現其戰略目的。而曹魏則在曹真、司馬懿等人指揮下,以優勢兵力採取最為穩妥的防禦戰略,最終迫退蜀軍。蜀漢將領楊儀、魏延在撤軍後爭權,楊儀殺死魏延。司馬懿想乘機攻蜀,魏明帝未準,只得作罷。

青龍三年(公元235年),司馬懿升任太尉,累增封邑。後又平定遼東公孫度,當時魏明帝問司馬懿道:“往還遼東,需要多少時間?”司馬懿說:“去百日,回百日,攻戰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時間足夠了。”臨行時親友相送,司馬懿感慨作歌:“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

正月,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從京師出發,經孤竹,越碣石,六月,進至遼水。公孫淵果然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二十餘里,堅壁高壘,阻擊魏軍。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在南線多張旗幟,佯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逼進敵軍的襄平本營,部將不解問其原因。司馬懿說:“敵人堅營高壘,就是想讓我們兵疲糧盡,若攻城,正中其計。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現在他們大軍在此,老巢卻空。我直指襄平,敵軍必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接著整頓陣列前進,敵軍果然出來截擊。司馬懿對諸將說:“我之所以不攻其營,正是要等現在的局面。”於是指揮魏軍痛擊,三戰皆捷,遂乘勝進圍襄平,滅遼東公孫氏,赫赫戰功,一時無兩。

終其一生,司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他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內政方面,司馬懿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得到曹丕、曹睿等的絕對信任。

司馬懿與七十三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後人在談及司馬懿時,說他“少壯則為魏畫篡漢策,及老又為子孫定篡魏策,興亡若置棋,亦可嘆矣”。與“臥龍”、“鳳雛”等飄逸雅緻的綽號不同,司馬懿的外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冢虎”。

光腦中司馬懿波瀾壯闊的一生漸漸隱去,陳龍終於從震撼中醒來,看著手裡抱著的小冢虎,方知此虎之才並不遜於龍鳳,行軍打仗之能,猶有過之。

終於放下冢虎,見諸葛瑾身邊那個眉清目秀的少年,雙眉帶著喜色,笑嘻嘻看著自己,不是諸葛亮,卻又是誰?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末世將臨,開局發現自己有條龍

昨日書生

越界突襲

魅陽小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