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章 天地玄黃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千字文》

話說鄭玄講經漸入佳境,《樂》理之深似乎無窮無盡,聽來令人嚮往。姜維鼓起勇氣的回答技驚四座,不但獲得鄭玄大師的讚許,也為他自己獲得了一個百族大會上比武招親的名額。

寒門士子荊州人廖立廖公淵,也因為答案比較出色且發人深省,獲得了一個廳裡就坐聽講的資格,足以令所有在外站立的寒門士子羨慕嫉妒恨。但廖立其貌不揚,還是頗有自知之明,並沒有去強求追求馬雲騄的資格。

自此鄭玄講經進入艱深,卻是《禮經》《易經》結合。《禮經》記錄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精華,許多思想都經過後世不斷創新解讀,更適合當前的當權者使用。正史中秦火之後,禮經已失傳,漢初只有儒學大師高堂生能夠傳《禮》。《漢書•藝文志》說:“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訖孝宣世,後倉最明,戴德、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於學官。” 《士禮》就是《儀禮》,也稱《禮經》。

除高堂生一脈之外,西漢學術史上又發生兩個重大事件:一是發現孔壁中書;一是河間獻王得書。恰恰兩者又都有禮經出現,且有經有記。所謂“發現孔壁中書”,即在孔子的老宅的牆壁裡發現古文經傳;《漢志》稱:“《禮》古經者,出於魯淹中及孔氏,與十七篇文相似。”又稱:魯恭王從孔壁“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這與《漢書•魯恭王傳》記載:“初恭王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宮,••••••於壁中得古文經傳”應是一事。

所謂“河間獻王得書”,河間獻王即劉德,漢景帝劉啟第二子,廢太子劉榮同母弟,漢武帝劉徹異母兄,母慄姬,西漢宗室、藏書家。劉德在漢景帝前元二年四月,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治所在今河北省獻縣,因此史稱河間獻王。《漢書•河間獻王傳》說:獻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獻王“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這大概就是“三禮”之出處。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等,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

《禮記》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前後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既是“三禮”之一、又是“五經”之一,還是“十三經”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後,《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宋代以後,位居“三禮”之首。

因此,鄭玄對《禮記》作過註釋,最是研究的精深,因此講到《禮記》,更是口若懸河。陳龍微閉雙眼,細聽其意,因為研究的少大部分無法聽懂,但幸虧還有腦中光腦輔助,對其精密奧義倒是可以明晰。

“天地乃宇宙孕育、自然演化,人獸乃天地傑作、五行精華。而人因為能夠進行文化創造,而成為天地間最“貴”者。天對人而言,是神性的超越性的存在;儘管人道效法天道,天與人之間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線,但對於人而言,天仍然是具有其形而上的超神。”

“先聖人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其意是把‘天’視為與‘人’具有相關性的價值存在,或天為人可以效法的榜樣。聖人修德配天,可助天地化育萬物,與‘天地參’。”

鄭玄所說,正是《中庸》繼承自周公以來“以德配天”的思想。但是,另一方面,《中庸》又云:“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這裡的“天”就有超越的意思。這是在講“修身”與“知天”的聯絡,把“知天”作為“修身”的前提,與孟子所謂“知天”有所不同。

鄭玄繼續講經:“天道是人道之所從出,故天道是人所仿效的榜樣;天或天道雖是由超越性的主宰演變而來的客觀性原則,但卻又是與人生世界相通的。《中庸》雲:‘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世間的‘教’就是效法天道。”

這一段說的是,天道既為超越自然的主宰創造,存在客觀必然性,則預示效法天道的人道就是主客觀的統一。因而,人道並非客觀的自然必然性,而是與自然必然不同的社會必然性。人道是需透過人事修為達到的、彰顯德性而避免作惡的必然性的活動。因此,天道在人事上不同於自然必然性,而是需透過主體努力才能實現的社會必然性。所以,《學記》認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中庸》雲:“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大學》雲:“惟善以為寶。”所以,人與天的關係不是單純的邏輯關係,而是本體上天人相通,而實踐上天超越人的關係。

“心為主,身為從,仁德為本,而禮為末。《大學》雲:‘心正而後身修。’《中庸》雲:‘聲色之於化民,末也。’《淄衣》雲:‘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君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說明心身關係好比君民關係。心為身之主,身為心之體。心安則體安,心好則體好。反過來,心也會因身傷而傷,不僅有主從關係,還有依賴關係。”

鄭玄對於《禮記》極為熟稔,這一講就是半個時辰未曾停歇。陳龍聽的昏昏欲睡之際,忽然一聲響亮,原來是鄭玄不知從哪裡變出一根教鞭,敲了敲白板道:“如廁之前,我欲將第三題先出給大家。”

講臺底下立刻騷動起來,連已經睡著的西涼大佬宋建都一下子驚醒過來,他對講經興趣不大,對馬雲騄卻是垂涎已久。鄭玄見大家一下子就精神起來,微笑出題道:“地載萬物,天垂永珍。取財於地,取法於天。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天與地似乎不可分割,然究竟天大還是地大?天更重要還是地更重要?天與地究又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關係?”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讓你拯救大夏,你組建精神病聯盟

會唱歌的蘿蔔

全民御獸:這隻蛤蟆有億點強

懿輝

不是校花追不起,是少婦更有性比

止不住去流浪

女尊,心懷不軌的舍友

鬱雨君和